人的頭腦和手都極為靈巧,所以我們不斷發明各種工具、器物來幫助我們生活。不同的工具需要不同的操作方式。即便相同的工具,如果設計上有所不同,也需要有不同的使用方式。就拿一把螺絲起子來說吧。一把手工的螺絲起子,拿、握、以及施力的方式,和一把電動的螺絲起子就相當不同。
文字也是人類發明的工具,不同於螺絲起子的,只在於它是符號,是由大腦來操作處理。而就如同螺絲起子一樣,它也有獨特的功能,有不同的設計。設計不同的文字(拼音文字、意符文字)需要大腦操作處理的方式自然不同。閱讀是大腦操作處理文字的過程。要瞭解人如何閱讀,首要瞭解目標文字的特性,當然也要瞭解大腦的特性。缺乏這兩頭的瞭解,就無從幫助學生閱讀。這是為什麼認知心理學和閱讀心理學的基礎研究是重要的。
中文文字的特性是什麼呢?至少有下列這些應該要留意的:
1. 是意符文字,一個字由數個筆畫組成部件、再由數個部件組成字,造字有其規則,有其趣味,也蘊含前人的智慧。
2. 一個字可以是一個詞,但是大部分的詞是由一個以上的字構成。構詞有其規則,有其趣味,也蘊含前人的智慧。
3. 一個字對應一個音節,某些字之間的讀音有關連,但是關連非絕對,不能賴以決定一個新字的讀音。
4. 某些字會構成另一字的部件,其讀音構成該字的讀音。但是後者的關連亦非絕對,不能賴以決定一個新字的讀音。
5. 如果不計聲調,中文裡只有約400個音節。聲調納入,則約有1200個音節。
6. 因為音節數少,字數多,因此同音字多,同音詞也不少。
7. 在書寫與排版上,中文字與字之間需要分隔,但是詞與詞之間卻沒有分隔。
字與字之間若無分隔或分隔不當,會造成誤讀(例如:黃月坡黃肚皮)。同理,詞與詞之間無分隔也可能造成閱讀上的困擾(例如:教育是笨蛋整天才的方法)。
要瞭解閱讀,除了瞭解文字的特性之外,也還要先掌握這個認知活動的本質。我認為閱讀這個認知活動的本質可以定位成「閱讀是一種工具的使用」,「學習閱讀就是學習使用一種工具」。掌握了這個本質之後,我們可以援引物理工具(譬如螺絲起子)的使用與學習來幫助我們瞭解文字工具應如何使用與學習。從這上面可以獲得的一些啟示是:
1. 一位優秀的木工師傅必然對他所使用的工具相當熟悉、瞭解,
2. 他必然經常需要使用這些工具,
3. 他必然愛惜這些工具,
4. 他可能喜歡把玩這些工具。
5. 木工師傅需要經常使用他的工具,是因為使用這些工具可以幫他把工作做得好,因此可以賺到錢、養家餬口。
6. 好的木工師傅熟稔其使用的工具,因此做起工作來可以事半功倍,有很高的效率。
現在我們把木工師傅換成學生(或讀書人)、把工具換成文字,再重新思考如何幫助學生閱讀。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必須要
1. 令他熟悉、瞭解其所閱讀的文字,
2. 令他經常使用這些文字,
3. 教他愛惜文字,
4. 鼓勵他把玩文字。
5. 讓他感受到使用文字可以幫他獲得許多他覺得受用的知訊,也可以幫他傳達情意與想法。
6. 令他熟稔文字,以便閱讀可以事半功倍,有很高的效率。
掌握了中文文字的特性以及閱讀的本質之後,我們可以開始思考下面的問題。
一、 聲韻覺識與閱讀的關係
二、 教學注音符號的必要性
三、 部件教學的重要性(什麼是部件?)
四、 認字與寫字的關連性?
五、 寫字一定必要嗎?
中文字的結構特性、組字規則、趣味屬於字的覺識,中文詞的構詞規則、特性、趣味屬於詞的覺識,而詞素的覺識有單字的層次和多字詞的層次。這些應該都與閱讀有關。
我認為聲韻覺識在中文閱讀中不適用,因為中文字的特性是一字一音節,只要字認得、音會讀。知道音節裡的音素組成對認字有何幫助?會把一個音節中的聲母和韻母拼讀起來,和認字有何關連?這些對閱讀有何幫助?對於學生操作處理文字有何關連、有何幫助?當然,如果閱讀也包含體會欣賞文字的音律的話,那就另當別論,但那也是在基本閱讀能力成熟之後的事吧。
注音符號只有在當你要以書寫的方式告訴讀者某一個字的讀音時,這樣少數特殊的情形下才有用。學習注音符號其實會增加學生的負擔。注音符號也是一種符號,文字也一種符號,叫學生學字之前先學注音符號好比是要他們學用螺絲起子之前先學用釘鎚。問題是,釘鎚不會經常固定和螺絲起子在一起。學習注音符號反而增加學生學習上的負擔,而且延後閱讀的時間點,注音符號所帶來的好處是否大過學它所帶來的壞處,恐怕需要仔細思考。
不過,學習注音符號倒是有另外一個可以說的通的理由,那就是那是某種電腦打字所必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