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i Yu Chen
一般認為學習者在一個自然的環境,青春期過後才開始學習第二語言(L2)是較為不利的。受到生物年齡的制約,也使得習得第二語言的學習者無法如母語者一般流利。然而,現有的文獻表明,第二語言習得在青春期過後也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例如:「文化認同」。”acculturation
in relation to the acquisition of a second language”此篇文章使用Stephenson Multigroup Acculturation Scale ( SMAS )量表研究文化認同度對中國裔以英語為第二語言學習者之間的關係。測試青春期之後才到美國學習英文的中國學生,檢視他們對美國社會的文化認同是否能夠提高他們口說的程度和能夠發出更自然的英語發音。結果表明,文化認同度與口說能力呈正相關,但並不會提升其發音的準確性。
關於文化認同和二語習得的相關性,我也是持正面態度。學習語言本不只限於聽說讀寫基本四技而已,而是透過語言指射出這個社會的文化思維。Hans-Georg Gadamer (1990-2002) 認為「語言不單是人類運用的一種工具,更是把世界建構起來的東西。」我們無法親身經歷這世界上發生的任何事情,但是透過語言我們可以更瞭解這個世界。每個語言都有自己的文化,所以當學習者認同其語言的文化底蘊,在學習的過程中更能了解這個語言背後的因由,例如聖誕節的由來,學習者並不只是學習這個節日的名稱,也會了解背後的思想。所以學習語言其實也是學習文化,於是學習者對於此文化的認同自然也會提升學習的動機,使其在學習時不僅學習到語言的溝通技能,也能深入到此文化的特殊性,提高學習的成效。
「文化認同度與口說能力呈正相關,但並不會提升其發音的準確性。」
ReplyDelete但是...
我班上的日本學生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日本人學外語的時候,腔調總是最大的難點?那我在想,會不會是因為日本人的民族自尊心比較高,不容易認同外族,所以講起外語來就不會想要講得像外族人一樣?腔調是一個族群的特殊味道,除非你喜歡那種味道,否則不會想要沾上那味道。
我想其中一個因素會不會是日語的語音而造成日本人學習外語,腔調總是最大的難點,日語的語音主要是由 子音+母音 及 母音,外加一個鼻音(nasal stops),所以子音的單獨存在應該是沒有的,所以在學習像英語時,在字尾有許多子音時候,會不會造成困難,比方說像contact,日語母語者可能會說成kon-ta-ku-to,原因可能是日語有許多外來語,所以會習慣將英語直接轉換成日語,又或者是無法發出僅有子音的音,像contact的ct這兩個音,便以相近音,即加上母音,變成ku-to,如此一來便會造成腔調。
Delete文化認同與二語習得的相關性,我也是採取正面態度,但是問題是在於如何測量出文化認同度呢?每個人對於對於文化認同的方式不同,比方說有人為了日本動畫而去學日文,而對其文化背景沒有太大的興趣,這就如同喜歡看金庸小說,卻不會想去了解裡面所提及的歷史背景,但是對某些人而言就是特別對歷史特別感興趣,這兩種不同的文化認同,比重是相同的嗎?我想除了從不同的層面去探討文化認同度之外,或許也要去想想不同層面比重是否不同,若是不同要如何去定義為何不同呢?
華語的音節也是V或CV為主,coda只能是n和ng,譬如an, ang, en, eng。但是華語母語者似乎並沒有如日語母語者一般,感覺到的英語發音的困難,也不會常常將英語詞裡的每一個子音都配上一個母音來說。實際上,把子音加以音節化或許就是一種本位主義的表現,不願用英語的方式說,而要用日語的方式講。
ReplyDelete文化認同確實可能包含不同的層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性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