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Acculturation
Model for L2 Acquisition : Review and Evaluation” (Barjesteh, Hamed, and Reza
Vaseghi. "Acculturation Model for L2 Acquisition: Review and
Evaluation." 此篇文章闡述了文化認同的定義,並且評估其在外語教學應用的可能性。
Berry(1997)認為文化認同的定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有著不同文化的群體接觸的後續變化,這個變化是雙方都會受到影響的。而文化認同(acculturation)和同化(enculturation)是不同的兩個概念,同化是指一個文化群體學習仿效另一個文化群體的文化價值觀,信仰和規範。
The
acculturation model, developed by Schumann主要根據兩方面:社會層面和心理層面Schuman指出學習者和目標語的心理距離接近的話,第二語言習得的成效也會更好。
Social
distance 是一個社會群體裡的成員和另一個使用不同語言的社會群體接觸的距離。受到以下幾點因素影響:
(1) Social dominance:
如果第二語言習得的群體在政治、文化、技術、經濟層面上對目標語群體處於主導或是臣屬的關係,兩方的接觸就不會太頻繁,理想的情況是兩方在社會地位上均等。
(2) Assimilation, preservation, and adaptation:
(2) Assimilation, preservation, and adaptation:
最能拉近社會距離的情形是:第二語言習得的群體想要和目標語的群體同化(無條件的接受目標語群體的文化),次一種的情形是:第二語言習得的群體想要和目標語的群體在文化間的差異進行整合(而非同化),最後一種情形是第二語言習得的群體希望和目標語群體在語言和文化上維持分離。
(3) Enclosure:
第二語言習得的群體和目標語群體若能共享愈多的社會機構(如:學校、教堂、工作場域等等)對於拉近兩群體的社會距離愈有幫助。
(4) Cohesiveness and
size:
當第二語言群體的凝聚力愈弱、群體成員愈少,愈能有效拉近和目標語的社會距離。
(5) Congruence:
第二語言習得群體和目標語群體的文化同質性愈高,愈能增加兩群體接觸和語言習得的機會。
(6) Attitude:
(6) Attitude:
第二語言習得群體對目標語群體持有正面的態度,有利於縮短彼此間的社會距離。
(7) Intended length of residence:
(7) Intended length of residence:
第二語言習得群體計畫在目標語群體待愈久,愈有利於第二語言習得。
Psychological
distance 則是學習者對於另個文化之間的心理距離,受以下兩個因素影響:
(1) Language shock:學習者使用第二語言時的困惑
(2) Culture shock:學習者對於目標語的文化和自身的文化差異感到驚訝。
(2) Culture shock:學習者對於目標語的文化和自身的文化差異感到驚訝。
Schumann認為第二語言學習,依賴文化認同的程度,並將語言分為三功能:
(1) Communicative function
(1) Communicative function
(2) Integrative function
(3) Expressive function
Schumann認為,如果學習者和目標語的社會/心理距離很大,這時文化認同的問題將成為學習者學習目標語的阻礙,而使得學習者一直停在pidginize的階段。
在針對文化認同模型是否能應用在外語教學的部分Doughty and Long (2003) 為Schumann的文化認同模式只適用於自然習得的情形。 他們認為,在外語課室學習中,情況是完全不同的,因為大多數的社會和情感因素在課堂上並不那麼重要。但是bota(1999)。認為文化認同模型促進了外語教學。Buttaro(2004)則認為外語學習需要不僅僅是評估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也需要理解社會和文化因素。
這篇文章點出了一個重點,就是文化認同理論是否能真正應用在外語教學的課堂上?正反雙方都有自己的論點,反方除了認為文化認同在課堂操練上沒有太大的效果,再者是認為現有的ESL教學教材不易讓人產生文化認同。(教材只反映了往往反映了理想化的美國中產階級價值觀和經濟形勢,而不是現實的經濟和社會)。
我個人比較偏向正面,因為語言作為一個溝通的工具,像是Schuman認為語言分為三功能:(1) Communicative function(2) Integrative function(3) Expressive function。語言傳遞的訊息不只是交談雙方的訊息,還有情感的層面及語言本身包含的文化意涵,所以一個外語學習者不可能只是學語言而除去社會、文化因素。而關於教材的部分,可能老師必須要先了解學生的狀況而視情況自編教材。
文化認同是一個遠因,一個增強學生學習的動機,在教學層面聽說讀寫的操練看起來未必和文化認同直接相關,可是如果學生對於目標語的心理距離很大,只是為了成績而學習的話,心理上就不能接受目標語,自然也不會自發性看課外讀物、聽目標語的音樂、看目標語的影集。最後,根據Schuman(1986年),文化認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習者的社會和心理距離的可能產生改變。所以如何使學習者拉近和目標語群體的社會/心理距離以增進第二語言習得的效果?值得我們好好想想。
我相信文化認同對於第二語言的習得是個相當重要的因素,在上述評論中,提到了反對文化認同理論的人覺得文化認同在課堂操練是沒有太大的效果,這不禁讓我感到困惑,這意思是代表著可以在課堂上藉由「操練」而使得學生對於目標語的文化認同感得到增加嗎?我覺得到在課堂可以適時將目標語的文化融入教材中,教師在教課時,便可以介紹目標語的文化,各種語言間的文化皆不盡相同,或許在文章裡提到的Culture shock會是學習語言的助力而非阻力,或許正因為知道彼此文化間的不同,而更想了解對方的文化,進而產生了文化認同感,若是有如此結果,我相信語言的學習是可以長久持續下去的,只是在課堂上要如何增加文化認同,我相信也是很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如何去測量文化認同感,若是想藉由教學而增進文化認同感,我相信一個好的測量工具是很重要的。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