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PeiChen
美國西北大學的神經科學家Patrick Wong發現(2007):人腦中一個特定的部位越大,這個人學習語言的能力就越好。這個部位是顳橫回(Heschl's Gyrus),而這個部位在左右腦都有,是掌管聽覺的。但是在這個研究中發現,只有左腦的顳橫回大小會影響人學習語言的潛力。這個實驗的方法是設計一種不存在的聲調語言(聲調語言就是指在一個語言中,同一個音段組合若聲調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意思,例如中文裡:同一個音段/ma/用一聲念是「媽媽」,但用三聲念是「馬」),讓母語為非聲調語言的受試者(在此實驗中為英文母語者)學習該語言中的字(一邊聽字的聲音,一邊看相對應字義的圖片),然後看他們的表現。實驗的預測是左腦顳橫回越大的受試者(研究者稱他們為預測成功學習者),他們的學習效果會越好。結果發現,那些預測成功學習者,都可以在兩到三個學習階段內就達到百分之九十七的正確率,而另外的受試者則平均只有達到百分之六十三的正確率。證實了Wong的假設。
看完這篇文章,我想到學習的大哉問:nature versus nurture?也就是說學習這件事情,靠的是天分或是努力?就這個研究上看來,似乎是給學習的先天說下了一個很好的註腳。至少在學習語言的最開始,我們並不是一片空白的白板,而是各自帶著不同的條件進入語言學習環境的:包括這篇研究說的左腦顳橫回是一種,其他我認為還有像不同的母語和學習風格等等也都算是例子。那麼這樣子的證據對各位來說足夠嗎?你們贊成先天說嗎?天分跟努力孰輕孰重?我認為或許人腦是會透過學習而改變的,而我們學習也是為了改變。但人類在學語言的先天條件上應該會有不同,雖然這個不同並不保證著學習最後的總成效,但卻是不能忽略的事實。因為不管從教師或學習者的角度來看,能夠知道自己在學習上的優勢和弱勢,對於學習語言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