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者通常狹義的被定義為「可以同樣流利的使用兩種語言」,或者廣義的被定義為「無論語言程度或使用程度,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一種以上的語言」。Bassetti & Cook (2011)認為在此定義下還有另外一個議題:雙語者應該是「知道關於另一種語言的知識(knowledge)」,或者應該是「有使用另一種語言的能力(ability to use)」?
其中某些定義是有問題的:狹義的雙語者定義假定雙語者在兩種語言的能力都和一個單語母語者相同;而使用能力定義的雙語者假定雙語者使用語言的方式如同單語母語者使用其語言的方式。但其實雙語者對於其第一語和第二語的知識並不同於單語母語者對於其母語的知識(Cook, 2003),而且他們某些使用語言的方式也和單語者不同,例如:代碼轉換(code-switching)和翻譯(translation)。簡而言之,雙語者並非一個人身上住著兩個單語者(Grosjean, 1998)。所以雙語能力是無法根據單語的標準來測量的(Hoffman, 1991, p.23)。
過去實徵研究發現,即使是對於另一種語言一知半解的知識都足以改變單語者的思考方式。例如,經過幾個月的英語學習以後,一群說希伯來語的學童對於時間的概念就變了;甚至Boroditsky(2011)發現在短暫的(約十五分鐘)學習人工語言之後,在非語言的認知作業上的表現即有所不同。換句話說,過去認為雙語者在認知能力上的表現只發生在長年使用雙語的人身上,這是不對的;這樣的效果在相對低程度的知識以及使用時間上也可以看見。
因此,雙語者關於使用語言的定義應該認可所有的語言技巧(skills):聽、說、讀、寫。所謂的雙語者會因著對各個語言技巧熟悉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Bassetti & Cook (2011)認為雙語者的定義應該視需求因人而異,例如,對教育者而言,以使用為基礎(use-based)的定義是比較有用的;而當我們研究「學習第二外語對於認知的影響」的時候,雙語者就應該定義為「會一種以上的語言,無論是在聽、說、讀、寫上的哪一種會」。另外,為避免爭議,現今有些研究者會用較為中性的「二語使用者(L2 user)」來代替「雙語者(bilinguals)」。
在我上一篇文章<雙語者的認知能力>的評論中Adam Li懷疑雙語者較好的認知能力並非來自於其習得兩種語言,而可能是因為這些說雙語的人原本就擁有較好的認知能力,同時我們也無法確定上一篇後設分析研究中的研究對於雙語者的定義。由本文看來,只要多懂得第二語的任一點知識都會改變單語者的認知,上一篇文章的研究結果並非肇因於雙語者原本的認知能力,學習第二語言對於認知能力的確是有幫助的。
Bassetti,
B. & Cook, V. (2011). Relating language and cognition: The second language
user. In Cook, V. & Bassetti, B. (Eds.), Language and bilingual cognition
(pp. 143-190). New York, NY: Psychology Press.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