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學心理系副教授曹峰銘和師範大學特教系副教授劉惠美在美國華盛頓大學聽語科學系攻讀博士時,跟隨Patricia K. Kuhl做研究,證實嬰兒對語言中的語音敏感度,在6~12個月之間會有比較大的變化,對母語語音的敏感度會隨著年齡增加而上升,而對非母語,尤其是母語中沒有的語音則有下降情形。例如,日本成人很難聽出英語/r/及/l/兩類語音的差異,研究發現,日本和美國嬰兒在7個月時對這兩類語音的區辨力相近,但10個月大的日本寶寶就不容易區辨出來;曹峰銘針對美國及台灣嬰兒區辨國語的/tChi1/(ㄑ)和/Ci1/(ㄒ)所做的研究也發現同樣趨勢。
曹峰銘進一步探討接觸語音的頻率是否也有影響。他也以國語四聲聲調做研究,利用聲學特徵差異大的一、三聲比較台灣和美國嬰兒的語音發展,發現10~12個月大的孩子的區辨力比6~8個月大的嬰兒來得好,且台灣嬰兒增加的幅度比美國嬰兒大。曹峰銘認為美國小孩雖然在日常生活中不易聽到一、三聲,但隨著孩子聽覺系統的發展,對一、三聲的區辨力仍會提升,但對台灣嬰兒來說,由於經常接觸的緣故,區辨能力提升的幅度會更大。
全文摘自:科學人雜誌
文/ Si Yu Chen
第一個研究顯示,嬰兒在七個月大時,對語音的區辨力相當。但十
個月大的孩子,對母語裡沒有的語音區辨力下降。研究者提出的解釋是
「人際互動」影響嬰兒接觸語音的頻率。所以環境的刺激、反覆大量的
語音輸入,是在嬰兒學習語言時重要的力量。
語音輸入,是在嬰兒學習語言時重要的力量。
但如此說來,語言決定於天生說嗎?如果你的母語沒有另一語言的
特質,是否你對此語言的語音區辨力就難以提升?第二個研究顯示以有
特質,是否你對此語言的語音區辨力就難以提升?第二個研究顯示以有
聲調語言與無聲調語言的對比。發現即使你的語言沒有聲調的差異,區
辨能力還是會隨著年紀的增加,聽覺系統的發展提升,只是當然,不比
同齡的母語者對聲調特質來得敏感。
令人好奇的是:研究多是令孩子聽一個未接觸的外語語音特質,分
辨其區辨力的高低。而今異國婚姻生下許多雙語寶寶,不知道如果從小
就接受兩種語言框架的人,面對新的語音特質的區辨力是會較同齡的孩
子更敏感呢?還是並沒有什麼不同?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對現今台灣的
零歲英文教育,有著不同的解讀。
從上述研究中,提到日本嬰兒與美國嬰兒在/r/與/l/語音的區辨能力在7個月時是差不多的,但等到10個月時日本嬰兒便區辨不太出來,但是在接下來的研究中,提到美國嬰兒6~8個大跟10~12個月相比,國語一聲與三聲的區辨力是提升的,即使沒有台灣嬰兒提升的幅度那麼大,這是否代表著語音與聲調的區辨能力使用的機制是不太相同的?另外,即使美國嬰兒在聲調的區辨能力是提升的,但是我相信最終還是無法達到與台灣嬰兒相同的程度。
ReplyDelete雙語寶寶面對新的語音特質的區辨力,我想會不會跟單語寶寶相比,多了一個語言反而比單語寶寶在語音特質的區辨力上發展來到慢,或許學習能力是有限的,但是最終還是能達到與單語寶寶一樣的區辨力,只是需要比較多的時間而已。
「不知道如果從小就接受兩種語言框架的人,面對新的語音特質的區辨力是會較同齡的孩子更敏感呢?還是並沒有什麼不同?」
ReplyDelete我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從小接受兩種語言的人,在語音區辨力上會比只接受一種語言的人來得好。因為語音特質是由音素所組成,音素特質間的不同組合方式就是成我們日常生活中聽到的語音。
而兩種語言系統間包含的很少是完全相同的音素。所以若能聽辨越多語言,等於是能夠聽辨越多不同的音素,當然在遇到新的語音特質時,也會有更多能力去聽出語音特質之間的不同。
同樣的道理,若接受越多種語言輸入的話,對於新語言特質的區辨力應該也會相對的往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