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兩種語言能不能共存在同一個腦袋裡的議題早已經被廣泛的討論過,從孩童應不應該同時學習兩種語言(學習兩種語言會不會使得孩童學習語言的速度變慢),到成人能不能夠在已經習得第一語言的基礎下,成功的學習第二語言(第二語言能不能獨立於第一語言的框架之外完整的發展),到討論精通兩種語言的人是否能夠分別保持兩種語言的流利程度(第二語言得精熟程度會不會影響第一語言的流利程度)等等。
我認為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是可以共存的。
第一點、有關於孩童能夠同時學習兩種語言並且不影響語言的正常發展研究早已相繼出現(Peal &Lambert,1962):發現雙語組的兒童在非語言智力(nonverbal
IQ test)上與語言智力(verbal IQ test)上的表現皆優於單語者、Barik&Swain(1976)研究發現同時使用兩種語言上課的學生其智力表現優於單語組、Diaz(1985)認為雙語能力的提昇有助於認知能力的發展。
第二點、暫且不論習得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之間的差別,生活中不乏成人學習第二外語成功的例子。
第三點,我想從Dora B. Ramírez的一篇研究L1 Regression in
Spanish-English Bilinguals說起。
Dora
B. Ramírez(2003)分析了七位生活在美國的西班牙母語者在非正式場合下使用西班牙文的語料,發現當受訪者在第二語言環境中生活越久,第一語言消退的幅度便越大。反之,若在第二語言的環境中還是多方(家裡、工作、朋友間)使用母語的話,那麼母語消退的幅度便越小。研究者表示,語言消退受到語際影響(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也就是說,語言消退的方式受到母語和第二語言之間系統相似性的影響。舉例而言,生活在英語使用國家的西班牙語母語者,會將西班牙語中的字按照英語意思增加新的意思,而這個意思在西班牙文中原本並不存在。
他同時指出:若要保持第一語言的流利程度,和第一語言使用者用第一語言對話似乎是很重要的。因為在使用第一語言的同時,語言使用者將自己和該語言與文化緊密得聯繫起來。另一個影響第一語言消退的因素是專業。如果工作中需要使用到第一語言的話,那麼第一語言就比較不容易消退。
根據這個研究我們發現,當第二語言的使用頻率超越了第一語言,會造成第一語言能力的衰退,但是沒有跡象指出這個衰退是永久性的。就像騎腳踏車一樣,若一陣子不練習,在突然要騎腳踏車的時候,可能會展現出不熟練的技巧。但是過了一陣子,又能夠找回感覺。同樣的,在精熟了第一語言之後,雖然一陣子沒用會生疏,但是只要給予適當的環境後,語言能力的復現應該也是可以預期的。
這個研究並沒有分析到某些社會語言學的面向,例如:語言態度、社會網絡等。
我認為語言態度和社會網絡對於語言消退的影響應該是非常巨大的。因為語言態度代表了一個人的自我認同,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來說,一個人可能會為了融入某個社會階級的圈子而學習該族群的口音,例如William Labov(1972)分析紐約市百貨公司店員的發音發現:在上流社會百貨公司工作的店員會因為配合客人是來自上流社會,而刻意使用上流社會的口音。
所以若要研究第一語言消退的現象,應該把語言態度的變因也涵蓋進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