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hen Krashen在1970年代提出了一套第二語言習得的理論共五條假設,分別是:習得學習假設(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語言監控設(Monitor hypothesis), 自然順序假設(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輸入假設Input hypothesis, 情感過濾假設(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其中輸入假設(Input
hypothesis),用來解釋甚麼樣的輸入內容可以讓學習者順利習得第二語言。
"Acquisition
requires meaningful interac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 natural communication
- in which speakers are concerned not with the form of their utterances but
with the messages they are conveying and understanding."
Stephen
Krashen
Stephen
Krashen認為語言的習得要仰賴於有意義且自然的使用該目標語言,讓學習者能夠專注於訊息的傳達與了解,而不是著重語言的形式或是發音。
所謂有意義的語言對於Krashen的理論而言非常重要,特別是在輸入理論(Input Theory)中。「有意義」的訊息指的就是學習者可以理解的、符合他們程度的訊息。若是外界的輸入無法讓學習者理解的話,那麼就不會有語言習得的產生。
“If an acquirer proceeds along an order of acquisition of
structures:
1 2 3 4 ...... i
where i is his or her current stage of development,he
or she can proceed to the next structure i + 1 by understanding input that contains
i + 1.”
根據Krashen的說法,如果說學習者的程度用i來表示的話,那麼適合學習者習得的內容便是i+1,也就是比學習者現階段能理解程度再稍難一些的內容。
很多學者、教師運用Krashen的理論做了教學實務上的研究,包括如何學習二語聽力(李海霞,2005)、口說(Palmer ,1992)、閱讀(Stephen Krashen,1989)和作文(Elizabeth Taylor
Tricomi,1986)
那麼要怎麼判斷甚麼是學習者可以理解的訊息,而哪些訊息又是超過學習者理解程度的呢?這點Krashen並沒有特別指出,也是這個理論所為人批判的地方。因為雖然i+1理論講起來很合理,但是實際上卻沒有一個不變的判斷準則去提供教師線索來判斷學生的i到底在哪裡。我認為i的界定可以透過探問法去嘗試解決,也就是老師可以使用不同的探問方式去檢測學生的程度。
然而,可理解的訊息雖然給了習得適合的環境去發展,但是聽得懂或看得懂就能保證能說或是能寫嗎?有研究發現(Palmer ,1992),若是按照Krashen的理論原則去教學,也就是以可理解的輸入為原則,學生的理解能力雖有進步,但是語言產出卻受到限制。這是否表示Krashen的理論有其不足之處,又或者習得本來就有層級之分,這層級的分界是甚麼,又該如何跨越?各位認為呢?
我贊同以上的看法,若要讓學習者語言能力得到提升,必須給與稍難一些的內容,也就是i+1所要表達的意思,但是對於稍難的定義或許就有點模糊,而讓研究者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會有些問題存在,若要實現i+1概念,是否要針對每個學習者進行語言能力鑑定,同時教師這一方也必須有明確的語言能力的階段,我相信這方面的確是適合每個從事二語研究的人深思的地方。至於探問法或許是個不錯的方法,但是就寫作方面或許就不適合。至於可理解的訊息的確是給了習得適合的環境去發展,但是若是教師沒試著讓學生進行稍難的輸出練習,根據Krashen的i+1理論,自然學生的輸出能力是難以提升的。
ReplyDeletei+1的理論如今廣泛應用在二語教學上,上學期修習的教材教法裡也提到,老師在設計教材時,必須建立在學生的先備知識上,新的知識要能夠和學生已有的能力作結合。也就是Krashen所謂的「可理解的輸入」,當然這是最理想的情形。要達成這樣的理想,必須先對語言進行分層,由易到難,詞頻由高頻到低頻。舉例來說:中學時期我們學習英文也有所謂的「k7000」就是把英文中較常出現的七千單字集成一本,而華語教學中鄧守信老師也主張將詞類分層教學,由主類到次類。只是實際執行在教材的編寫中,不一定能夠順利由易到難涵括所有的輸入內容。學生除了課堂上的輸入,課外接受的輸入就更不可能都遵守i+1的原則了。所以我想,i+1的確是好的,遵守i+1的輸入原則讓學生的學習有系統性,但學生在課堂上或課室外有時接受一些稍難的輸入,則可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i在哪裡,進而思索如何精進,也能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