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6, 2016

我國國際華語文政策芻議

認知科學的研究顯示,語言與認知有密切的關連,說不同語言的人處理和判斷人事物的方式會有不同。語言同時也是一種身分,一種認同。因此,先進國家的國防外交無不重視語言人才的培育,這包括強化己國國民的外語能力,也包括協助外國人掌握己國語言的能力。後者尤其有助於拓展國際的盟友,因為能說己國的語言就增加了對己國的認同,就多了情感上的連結,自然容易發展成為盟友。我國的官方語言為華語,在拓展外交、鞏固國防的戰略上,理應將華語當成一種戰術工具來運用,以華語進行柔性外交,透過華語加深國際社會對我國的認識與認同。馬前總統任內雖然推動了「邁向華語文教育產業輸出大國八年計畫(102-109)」,但是政策定位過於侷限,執行方向亦現偏差,至今成效不彰。我們認為此時有必要重新思考我國的國際華語文政策,放大眼光,重新布局,以期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與影響力。簡而言之,我們主張以「華代語」(Chinese as an Alternative Language, CAL)為名,制定「促進國際社會使用華代語」之政策(National Policy for Promoting Chinese as an Alternative Languag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長期推動華語文成為未來知識儲存與資訊交流的重要載體與媒介,是國際上許多人會想要擁有的語言之一。在此政策方向的引導下,(1) 研議訂定符合語言教育趨勢的華語文語言教育目標應列為首要工作,(2) 其次應強化華語文內容的多樣性(主題與專業)、多元性(年齡與社群)、與廣泛性(多媒體),(3) 其三是培育多元多樣的華語文傳播人才(教學、外交、翻譯與口譯、編輯與出版、管理),(4) 其四是發展符合語言教育趨勢及語言教育目標的多樣華語文語言測驗。我們建議政府在國家發展委員會下設立「國際華代語推動發展處」(Department of Promoting Chinese as an Alternative Languag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CALIC),以便有效協調各部會共同推動此政策。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